附近一百元约_qq300块2小时快餐,100元三小时约,附近学生200元随叫随到郑州

  • 姓名:杨永斌
  • 事迹:用大爱谱写教育事业
  • 类别:助人为乐
  • 县(市)区:嵩明县
  • 时间:用大爱谱写教育事业
杨永斌.jpg
好人事迹:
 
2009年,31岁的杨永斌被安排到杨林镇最偏远的高寒山区小学核桃小学任教,担任校长。刚升级为奶爸的他带着四名年轻的小伙子,踏上了去高寒偏远山区核桃小学的征程。核桃小学,有118名学生和56名幼儿。最小的只有两三岁。他意气风发、信心满满地到了那里??醋拍敲葱〉难#敲瓷俚难?。他觉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没有问题。然而现实很快就狠狠地打了他的脸。在哭声震天的校园里,他突然变得不知所措。弄得心烦意乱,焦头烂额。刚刚送进学校20多个从来没有住过校的两三岁幼儿一直哭,一直哭。父母整理好床铺,已经离去,回荡在校园里的,只有此起彼伏的各种叫声、喊声、哭声。五个男老师当中,只有他初为人父。其他四个年轻小伙子。有两个是刚刚新工作分配到这里来,有两个才工作三年,看着他们的无奈,他只有用双手抱着已经哭得嘶哑的孩子不断地哄睡,直到他们进入梦乡,他才如释重负地迎来短暂的“幸福时光”,倒头便睡。当半夜孩子的哭声再次响起时。他拖着疲惫不堪的脚步,揉着惺忪的睡眼。再一次给孩子进行哄睡。当他们尿床、拉屎在裤子的时候?;挂羌笆苯懈缓颓謇?。在那里,他像孩子的父母一样在尽力照顾着他们。大山里的孩子是那么的纯朴,眼睛是那么的闪亮。他们的父母一直在山间的劳作,以此来维持简单的生计。他不单单是教学生知识?;挂展芩堑纳睢Q×?,他及时送到村卫生室看病,如果遇到发热等其他特殊疾病,他第一时间亲自开车30公里把学生送到乡镇卫生院。当一切安排妥当之后,学生的父母才能赶到医院,看着他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照护,父母都是感激涕零。真正做到不是父母胜似父母。在那里,他是最小的校长,却也是最大的“校长”,没吃饭找校长,吵架打闹找校长,东西丢了找校长,生病了找校长,俨然他是所有事情的主宰者,学生都亲切地称他为“校长爸爸”。
一段时间以后,学校老教学楼正式拆除,学校新建希望小学。由此,全校师生全部搬到坝区的一所学校寄宿寄读,全校师生进行了为期半年的流浪生活。每周他和四名教师必须早早地坐公交车到山上去接学生,然后押着车送到兰茂一小进行一周的学习,在星期五又坐着公交车把学生送到核桃小学,让家长接回休息一天半,像这样周而复始半年,直到希望小学新教学楼建成才回到学校。
2010年9月,希望小学投入使用,全校师生结束了一年的漂泊生活,回到崭新的教室上课。当时学校艺术教育几乎一片空白,刚好一起上山的三个新参加工作的年轻男教师分别是音体美专业,好钢用在刀刃上。在他的倡议下,山区小学第一次组建了60人的学生合唱团,经过刻苦的训练,获得当年镇级比赛第一名,县级比赛第一名,随后被推荐代表嵩明县参加市级比赛。好多孩子第一次到昆明,当参加比赛学生到达昆明市少年宫刚下大巴车时,好几个学生晕车吐得昏天黑地,他看在眼里,心疼在心里。忙前忙后帮孩子处理车上的呕吐物,跑前跑后给学生找热水,买中暑药,累得满头大汗,在“校长爸爸”的悉心照护下,孩子们情绪稳定,很快调整好了状态,简单休息后,迅速进行比赛,终于获得二等奖的好成绩,这是核桃小学建校至今获得的最高奖项。随后,美术作品多次荣获省市级奖项,体育方面也不断向县级输送优秀运动员。在山区小学的两年时间里,他步行深入到8个自然村进行多次家访,接送生病学生。核桃小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处于贫困状态,他经过多方奔走和联系,在不断的努力下,联络部分企业和爱心人士到学校进行资助,资助大米、食用油、牛奶、羽绒服、学习用品,特别是有爱心人士到学校进行领养“一对一”资助30多人,一直到初中毕业。为学校爱心的延续和传递不断倾注心血。
除了做好爱心帮扶的宣传员,杨永斌也加入爱心队伍,亲自资助帮扶贫困学生,在2010年资助中最贫困也最特殊的有两名女同学,一位是麦地冲村的二年级的刘丽芳同学,七岁妈妈因病死亡,爸爸因受打击带着1岁的弟弟离家出走,至今杳无音讯。生活的重担落到70岁的奶奶身上(现今已有81岁)。奶奶常年带病,只有一间低矮破旧的瓦房,为了生活,不得不下地干活,好多次家访都是在山地里找到奶奶。在上学期间,好几次刘丽芳都未正常到校,问及原因,都说奶奶下地干活了,她要煮饭,还要喂猪。经常处于辍学的边缘。
另外一位是石板沟村的四年级的施艳琼同学,境遇也是非常凄惨,1岁时父母离婚,离婚后母亲离家出走,至今下落不明。父亲身体残疾(现今62岁),不会讲话,奶奶身染重病(现今已经89岁),几乎不能行走。为了照顾爸爸和奶奶,她有一段时间没来上课,经过家访了解到地里的豌豆没有摘收,残疾的爸爸又生病了,没人干活和照顾她们。究其原因,都是家庭的艰难让她们害怕面对学习和生活。就是这样两个特殊的家庭的孩子,依旧对学习和生活充满信心,两名孩子在校都是品学兼优。所有的人都希望她们不要被生活的困难打倒,一定要坚持完成学业,读完小学,初中,高中,考上大学,成为一个自食其力,对社会有用的人。
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他想为她们做点什么。这样脆弱的家庭,随时都可能让孩子失学,也可能对孩子的心理造成影响。如何帮助她们一直向前,如何让她们保持希望,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有限,他把她们的情况反映到了妇联,反映到了扶贫办,反映到了红十字会,反映到了县团委。告诉了他身边的爱心人士,通过不同的渠道让她们获得更多的关注和关爱,这些部门也通过相关的资助政策不断的在帮助她们。对于他个人来说,从微薄的工资中每年拿出3000元资助这两位孩子,每年寒假年前买一点米油到家里看望她们的家人。从2010年到现在一直坚持了12年从未间断。同时他和她们谈谈心,鼓励她们一定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不能轻言放弃。
而今,令人欣喜的是两个女孩没有因为贫困而辍学,反而以更坚强的勇气面对学习和生活。刘丽芳今年已经高三了,马上备战高考,未来可期。施艳琼于去年考上了大学,被楚雄师范学院录取。用她自己的话说,她想成为一名像他们一样的优秀教师,她想回家乡扎根山区教育,她也想帮助更多的人。她想以这样的方式回报曾经关心和帮助她们的人。而对于她们来说,杨永斌已然成为她们生命成长中最重要的人,在他的帮扶下,资助得以延续,爱得到了传递。爱的浇灌孕育美丽的果实,何等让人欣慰。
学校的退休老教师李武贵(现今82岁),家住官渡区矣纳寨,家庭条件非常困难,妻子和儿子都有残疾,还患有精神病和其他重大疾病,三个人每月都要付出一大笔医疗费用,仅仅依靠退休金是杯水车薪,上月妻子刚刚不治去世。为了帮助李武贵老师,他亲自到家里了解情况,并帮助写出贫困家庭具体情况,到村组打证明,到当地政府部门申请补助。费了很多的心力来帮助其儿子补办残疾证和失业证,期间一直在几个单位部门之间来回跑,最终才把补助的事情得以办妥。减缓了家庭生活的压力,他个人又买了米油和筹集部分钱款资助李武贵老师。每年都到家看望慰问,确实关心退休老教师的生活情况。
20多年来,杨永斌坚持用大爱谱写自己崇高的教育事业,用滚烫的心温暖着被他帮助的人,一个平凡的人,在做着不平凡的事,一条普通的路,却被他浇灌得鲜花满地。爱永远在路上,爱永远不会缺席,也希望有更多的爱心人士像杨永斌一样将温暖带给身边有需要人,让爱像阳光一样洒满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