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英同志,是嵩明县杨桥街道龙街小学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从事教育教学38年。她丈夫于 2001年10 月不幸离世,丢下七旬的两位残疾老人和一双年幼的儿女。在以“名孝道、知荣辱”的传统美德下,在大力提倡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她以“孝道为荣,以奉献为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为人媳、为人母、为人婆的高贵品质,在平凡的生活中演绎着点点滴滴的亲情故事。将自己的爱心倾注到高龄的公公、婆婆和子女身上,虽然家庭遭受如此的变数,仍然用赤诚孝心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出了最好的诠释。
面对困难决不妥协
她丈夫于2001年10月不幸,丢下七旬的两位残疾老人和一双年幼的儿女。她公公患有严重的半身不遂,2001年11月婆婆又把右腿摔断,直到现在还在拄着双拐。每当天气变化,公公婆婆的病情就越发严重,看着他们在病魔中痛苦地呻吟着,这个弱女子常常束手无策。2004年3月,公公突然病发,急需送医院治疗。在昆华医院的检查中,一会儿上五楼,一会儿下二楼。几经周折累得她满头大汗,精疲力尽。2005年 12 月,她公公心脏病、心率衰竭、高血压又一次突发,被送进嵩明县中医院救治,她又一次陷入了僵局。2008年4月8日灾难再一次降临,公公出现了脑溢血,再次送进医院,看着病危的公公,一连串的怎么办?她困惑、茫然……手术后面临的护理作为儿媳妇的她更是艰辛的挑战:手术后由于肺部感染,口痰常常阻塞着口腔,呼吸非常困难,除了用机器吸痰而外她还得动手用棉签不停地在口腔里掏,从而来缓解病人的痛苦;每隔一小时就得翻一次身,同时也要进行清理大小便、擦身、按摩,所有的工作都体现得淋漓尽致。
困难造就意志
2008年4月25日她公公去世以后,婆婆经常精神恍惚,有意无意地找她的麻烦,摔东西,打骂、污言秽语随处可听可见,可她没有时间去计较得失。老人身体越来越差,每年住院都在四、五次以上。老人住院期间除了白天找护工外晚上都是她自己亲力亲为地伺候老人,从不会让老人感到孤单。特别让她最难熬的是2023年1月疫情,全家老小没有逃脱疾病的缠身。1月20日婆婆由于疫情感染高烧住院,她自己同样拖着疲惫的身体在医院照顾老人:洗衣送饭、洗脸洗脚、喂药、端屎端尿 ……夜间老人高烧难受,把疼痛化作语言、行为攻击她,委屈的她只能任婆婆发泄,以泪洗面,刺痛的心一般人是难以承受的。经过七天的治疗,她婆婆终于康复,从这次住院中婆婆才真正体会到儿媳妇二十多年的不易和孝心。
孝心换来雨露春笋
值得欣慰的是她的孝心不仅感染了婆婆和孩子们,更感染了她的儿媳妇。孩子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日常琐碎的事情孩子们都会替妈妈分担:奶奶想吃饺子了,全家共同合作;想吃红烧肉了她儿子主动制作;春夏秋冬的衣物准时安排;无论奶奶有什么需求大家都能齐心协力满足。现在她婆婆已经89岁高龄了,“四代同堂”其乐融融,婆婆把以前对儿媳妇的诋毁化成雨露春笋,逢人就夸:我这把老骨头多亏儿媳妇和子孙们啊!还经常受到邻居的夸奖和社会的尊重!
虽然生活艰难,但她却没有因为家庭原因影响过工作,从教这么多年,勤勤恳恳地干好本职工作,在重重困难和打击下,对生活不自弃的坚强与独立,对公婆不抛弃的坚守,对孩子的关爱,深深地激励和感动了周围的人,她把中华民族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真实地融入平凡而平淡的生活中,她用真心善待人,用挚爱感染人,让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成为一盏不灭的长明灯,照亮了这个命运多舛的家庭。